十月二十一日
一个错误的结论
“约瑟没有了,西緬也没有了……这些事都归到我身上了。”(创42:36)
可怜的雅各以为他再也见不到他的两个儿子,如今他担心也可能失去第三个儿子。他哭道:“这些事都归到我身上了。”(创42:36)
雅各的儿子们将他们年幼的弟弟约瑟卖到埃及去当奴隶。二十年后,严重的饥荒迫使他们到那儿去购买粮食。约瑟是法老王的宰相,当时正掌管埃及粮食的供应,立刻就认出了他们,但他们并没有认出他。因此约瑟就测试他们,看他们是否变得更为良善。通过翻译,他很严厉地对待他们。他为了把西緬留下,悄悄地把钱放在他兄弟装粮食的袋子里,然后说他们是小偷,他的兄弟们都很害怕而且不知所措。
无疑地雅各认为所有的事都不利于他。然而他错了!这些现象只不过是一系列事实的一部分;最后不仅西緬回到他那儿,那被他误认为在二十年前就已经过世的约瑟,也得以和他团聚。
有时你是否很想哭诉:“为什么这些不好的事情都归到我身上?”阅读创世记45章,看上帝为雅各作了哪些事情。让雅各的故事使你对那位“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的上帝,产生更多的信心(罗8:28)。
我不知道的,上帝都知道;
我尚未度过的日子,主都清楚。
他的祝福让我们得到安息免于恐惧!
相信上帝可以将试探转变为宝藏。
十月二十二日
吃腻了吗哪?
“现在我们的心血枯竭了,除这吗哪以外,在我们眼前并没有别的东西。”(民11:6)
一对年轻夫妇迁居到加拿大洛矶山脉中心的旅游胜地班斧。群山峻岭环绕着这个城镇,一年里随着季节的轮换,晶莹剔透的白雪、野花,泛金黄色的秋叶装饰着此间美丽的山野。
在第一年里,每当这对年轻夫妇漫步野外时,他们都会停下来赞叹那山岭的美丽景致,他们也坚信他们不会厌倦于那环绕四周的奇异美景。然而他们却真地厌倦了,因为过了不久,当他们逐渐熟悉外界的各样变化后,这些美丽的变化便再也激不起他们的兴致了。
当以色列百姓从埃及进入旷野后不久,他们吃光了食物。上帝在听到他们的呼喊后,便以超自然的方式赐给他们每日所需的吗哪。一开始,他们必定很惊讶上帝这种奇特的供应方式,但是不久他们就渐渐厌倦每日吃相同的食物,于是这熟悉的食物便失去了它的吸引力。
你是否曾对上帝每日赐给你的祝福变得麻木而冷淡?千万别将上帝的祝福视为理所当然!记得要感谢他每日供应你生命及体力所需,还有那数不尽的美好事物。
那曾充满我心的奇妙,
如今却冷冷地被搁置于一角,
哦!主!将那奇妙重新赐下,
与我永不分离让我永不忘掉。
要加添心中的喜乐,就数算你已得的恩典。
十月二十三日
殡仪者的话
“不可含怒到日落。”(弗4:26)
在汤玛斯林其所写的畅销书《殡仪业:从阴郁的交易中探讨生命》当中,他借书中美国密西根州一个小镇的殡仪业者,来反应自己的想法。二十五年来,他见过大约五千次葬礼。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
“我总想尽快地解决纠纷,”汤玛斯林其说:“因为我亲眼目睹有的人离家上班,却再也没有回来。”
多少次,我们曾在早上怒气冲冲地夺门而出?或是在夜里熄灯时,心中仍燃着熊熊的怒火?我们心中这样想:最后我们是会把问题解决的,不过,还不是现在。让对方在冷漠的死寂中再多受一阵子苦吧。然而,如果我们像汤玛斯林其先生那样,经常面对心碎的生者,必会影响我们的想法和行为。
“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给魔鬼留地步。”(弗4:26-27)圣经如此劝诫:“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上帝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32节)重点并不在于别人对我们做了什么,而在于基督为我们做了什么。
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机去道歉、饶恕别人、及修复无价的情谊了。殡仪业者很清楚这一点。
付诸于行、躬行实践:
是什么阻碍了我立即处理愤怒?
当对方对和好的意图不予回应的时候,我当如何做?
请看罗马书12章17节至21节
慢慢地生气,快快地悔改。
十月二十四日
凭我自己
“人的高傲,必使他卑下;心里谦逊的,必得尊荣。”(箴29:23)
有个故事提到,一位百万富翁出席一个宴会时,听到坐在他身边的一群人正在讨论关于祷告的事宜。他发表他的见解:“对你们而言,祷告大概是必须的。但我并不需要祷告。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通过勤奋工作而得来的,我从没有向上帝要过任何东西。”这时有位大学校长听了,说:“先生,我觉得你可能还是需要为一件你没有的东西向上帝祷告。”富翁问道:“那是什么?”这位学者说:“你应该向上帝祈求‘谦卑’。”
当以色列人差不多要征服迦南时,摩西展望未来,知道由于上帝的祝福,他们会有丰富的牛羊以及财富。他也知道这很容易使人们自大。所以他警告所有的人,谁也不许自夸说:“这货财是我力量、我能力得来的。”(申8:17)
人的天性中都有某种程度的自我骄傲,如果诸事顺利,我们就会感到自满。当上帝按我们的意愿祝福我们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是由于我们本身配得这种祝福。这是一种愚蠢的骄傲,也是作为神儿女的人在生活上不好的见证。
让我们用赞美来荣耀那厚赐各样美善恩赐和全备赏赐的上帝!(雅1:17)
赞美我主,全能君王,显出创世奇功!
我心颂扬,我主为你得救创始成终,
万民请听,主殿降临,
同来欢欣,敬拜尊崇。
凭自己能力做事的人
很难敬拜那创造他们的主。
十月二十五日
不要只是说
“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约壹3:18)
我说的话语中,我太太最爱听的,除了“今晚我们到外面去吃晚餐吧!”之外,就是“我爱你”这句话了。但是如果我不能用行为来表现出我对她的爱,那么这句话也就毫无意义。同样的,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言行一致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能只是嘴上说我们关心那些孤单、无助、沮丧的人们,我们必需用行为来验证我们的话。
几年以前,有一对夫妇告诉我一位孤寡老人的情形。她就住在他们隔壁,她没有家人和要好的朋友,所以他们常常邀请她来吃晚饭。一个飘着雪花的下午,那位太太看见她的邻居推着手推车去城里旧货市场。到了黄昏,老太太还没有回来,她先生就开始担心,于是就出去找她。
最后,他发现那位老邻居正坐在一堆瓦砾堆旁的手推车上,她神情沮丧,低着头茫然地看着雪,像一幅意气消沉的图画。他过去拍拍她的肩膀叫她,她才抬起头来,看着他说:“哦,上帝回答了我的祷告!我正在告诉他我很孤单,他知道没有人关心我……。而他立刻就派你来了,让我明白:你们在关心我。”那位先生小心地领她到了自己的家,让她休息一会儿,然后就请她与他们夫妇共进晚餐。这就是爱心表现在“行为和诚实上”(约壹3:18)。
让我们想办法把言语表现在行为上吧!
主啊!让我以你的眼光看我周围的人,
让我把智慧和力量付诸于行,
使人看到你海洋般宽深的爱。
真正的同情是把爱付诸于行动。
十月二十六日
真基督徒
“(上帝)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弗2:5)
一位刚信主的基督徒读完了四部福音书以后,告诉她的朋友她想了解一下教会的历史。当朋友问她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时,她说:“我很好奇,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基督徒变得不像基督了?”
我们大概能理解这位初信者的困惑。因为生活中有太多冒着基督徒之名而本身行为和基督相差甚远的人。事实上,很多基督徒甚至追随世俗而不是过着效法基督的生活。
自跟随耶稣的人被称为基督徒(徒11:26)的年代算起,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了。现今我们这些信靠救主的人,仍然和早期信徒一样在他的旗帜下前进。
圣经上说:“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上帝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2:10)我们对世人称自己是基督徒,那就是说基督是我们的救主,而我们正在跟随他。
基督徒有一个无上荣耀的名字,主也赐给我们和基督同在的恩典。然而这也注定了我们肩负的使命,那就是:我们应该做一个真正的基督徒!
更像我恩主,更为主而活,
更充满主爱,表显主荣美;
更愿舍自己,像我主在世间,
更像我恩主,直到见主荣面。
与基督同行,就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
十月二十七日
来就得到
“你给它们,它们便拾起来。”(诗104:28)
当我在书房写作时,我的窗外站着一位看不见的喂鸟人。每天我都能从这位喂鸟人那里听到一些奇妙的、无言的话语。那些传话者就是我的小鸟朋友们,它们是如此有感染力地证明着这些话:所有的受造之物,包括你我在内,信赖上帝是正确而合理的。
下面的三个重点就是那些鸟儿们所信靠的:
每日寻求上帝的供应。
因为他以前都能满足你,所以要以期待的心来寻求他的供应。
主动地寻求他的供应,并负起采集的责任。
在诗篇104篇27节至28节所描写的小鸟是:“这都仰望你按时给它食物,你给它们,它们便拾起来。”
圣经就好比一张桌子,放满了我们每日所需的滋养食物:应许、教导、安慰和鼓励。像任何良善的主人一样,上帝告诉我们说:“来吧!把它拿去!”但我们却常常没办法做到这点,我们常常倚赖除他以外的任何事物,并常疑惑:为什么我们的信心是这么的软弱。假如我们像鸟儿朋友们一样,能够每日以期待的心并且主动地前来取食,我们在天上的主就会供给我们所有的需求。信靠他吧!
上帝的话语在我们成长是时
必供应我们所需要的滋养;
如果我们不去享用它,
就永远不了解其生命力。
上帝喂养鸟儿,
但并不是把食物丢到它们的鸟巢里。
十月二十八日
阁楼里的核桃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4)
一位基督徒在事隔三十五年之后,回去探望他生长之地的木屋。他走近这间现已无人居住的房子,想起了他在少年时,曾沿着穿过农场的小河埋了一些核桃。他走向溪边,发现了一排高大漂亮的核桃树。
于是他想起了还有几粒核桃藏在家里的阁楼中,他急于想知道这些核桃变成什么样子了。他爬上了光线阴暗的阁楼,在一个角落摸索到那些核桃。当年藏起来的核桃现在是一颗颗沾了灰尘的干果,而他埋在河边的核桃,则已长成浓荫蔽天的大树了,这之间有多么大的差别啊!自那一刻,耶稣的一句话在他心里有了新的意义;“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4)。
主耶稣在说这话的时候,心中已经想到自己的死。这些话对信徒也适用。如果我们的自私不“死”去一次,我们只是“孤家寡人”。耶稣基督为人的罪死在十架上和基督徒为自己的罪恶而舍身,有着相同的意义,就是死中得生。
种子如果不埋进地里,
就永远不能由一变十;
如果我们不能“舍”我,
就不会看到圣灵硕果。
为自己而活,生而犹死;舍己为人,死中得生。
十月二十九日
君临天下
“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路19:38)
一位美国哲学家曾问道:“如果耶稣和柏拉图都回到地上,要在同一个校园,同一时间演讲,我应该去听谁讲?”他接着总结说:“即使柏拉图是如此的伟大,但当你能有机会聆听那本身就是真理的耶稣时,还会有谁去听柏拉图讲解真理呢?”
在第一个圣棕树节,那些群众兴高采烈地簇拥着耶稣,他们的反应就像那位哲学家,他们深知没有人能与耶稣相比,但同时对他也有疑问。耶稣平静地骑着骡子进入耶路撒冷,依当时的情形,耶稣骑一匹庄严的战马可能更合适。他拜访了圣殿,就往伯大尼去了(可11:11)。群众却对耶稣抱有更多的期望,希望他能够救他们脱离罗马统治,而耶稣却是来救他们脱离撒但的统治,他们深知耶稣是上帝派遣而来,但他们却完全误解了他属灵的任务。
我们称颂耶稣,是因为他是耶稣,还是因为他能帮我们什么忙?敬重他意味着要服从他,并且去除自我中心的天性。那位哲学家承认耶稣是真理,那些群众认为耶稣是他们救助者,而我们则要顺服他,以他为王――掌管我们内心的王。
骑上,威严地骑上!
在不太盛大的**中,骑上死亡之路,
哦!基督,你的胜利现已胜过死亡,战胜罪恶。
信靠与顺服是作主子民的必要质素。
十月三十日
只见巨人
“惟独我的仆人迦勒,因他另有一个心志,专一跟从我,我就把他领进他所去过的那地。”(民14:24)
摩西差派十二个探子,花了四十天去刺探迦南地。当他们回来时,除了迦勒和约书亚,其它的十个人都做了非常悲观的报告:“据我们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样,据他们看我们也是如此。”(民13:33)
这些没有信心的人看到的只是困难和挫败。是的,那些巨人是很高大,但是以色列人的神岂不比那些外邦人更伟大吗?他们怎么能如此轻易忘记上帝是如何在旷野引领他们的呢?
后来,那十个探子满怀疑虑地死在旷野,而约书亚带领百姓进入了应许之地。迦勒呢?因为他有与众不同有心志,上帝祝福他,也带他进入那应许之地,并且专心致志地跟从上帝(14:24)。
试想有两个气球:一个充满了二氧化碳气体,飞不起来,另一个则充满了氢气,立刻升上高空。与此相同的:如果我们心中充满疑惧,就无法满怀信心去完成上帝交托给我们的任务。
我们需要更多的迦勒――愿意跟随上帝的引导,因为他们心中充满圣灵。你是满有信心的迦勒吗?还是一个只看得见巨人的动摇者?
信心,大能的信心能看见应许,
并且单单仰望神。
心怀恐惧,寸步难行;全心信靠,绝处逢生。
十月三十一日
平安三步曲
“有耶和华为他们的上帝,这百姓便为有福!”(诗144:15)
一位名叫戴魏生的人,一天他和父亲从乡下的农舍步行三英哩去探望祖母。他们动身时,夜幕刚刚降临。戴魏生后来描述当时的情景:“在我们家去祖母家的路上,要经过一个沼泽地带。那天晚上,我听到田野里的蛙鸣和蟋蟀的唧唧声,看到路旁大树所拖长的黑黝黝树影,我愈走愈害怕。我问父亲:会不会有什么危险的东西跑出来抓我们。父亲向我保证:没有什么好怕的,接着,他拉住我的手对我说:“我不会让任何东西伤害你的。”顷刻之间,恐惧离我而去,我立刻又能坦然无畏地去面对世界。
有人说,要得到真正的平安必须具有三个要素:1.不焦虑。2.不软弱。3.不害怕。
不焦虑――因为上帝爱你(约壹4:16)
不软弱――因为上帝扶持你(诗139:10)
不害怕――因为上帝保护你(诗121:5)
当我们在耶稣基督的爱中得享安息,并感受到上帝亲自扶持我们的手时,我们心里就应有平安并且不害怕。“三把得到真正平安的钥匙“――就是不焦虑、不软弱、不害怕,这些钥匙能够打开我们忧虑及沮丧的枷锁,让我脱离它们的挟制,进而拥有身为上帝的儿女所能享受到的喜乐和自由!
在迷雾中,
或许路上暗淡昏黑,眼不能见,
然而,当我感觉到神扶持着我的手,
我的灵要欢唱,我的心意更坚。
惧怕最好的解药,就是信靠上帝。
[sea于2006-05-2708:29:01修改此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