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一日
胜过坟墓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11:25)
死亡会从我们身边偷走我们的人,但是对跟随主耶稣的人来说,分离只是暂时的,主耶稣的复活使我们得到一个确据,就是死亡不能抓住他,所以坟墓也不能圈住在我们之前死的孩子们、父母们、朋友们以及同伴们。主耶稣的复活是我们希望的基石。
布道家慕迪(D.L.Moody,1837-1899),曾说到一位在英克曼(Inkerman)战役(克里米亚战争,1854年)被击中后仍能爬回营地的士兵。当人们发现他面孔朝下地躺在那里的时候,在他的前面的圣经是打开着的。他的手被他的血黏在那一页上。当人们举起他手时,他们清楚地看到那一段话。这节经文是:“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11:25)慕迪说:“我想要的就是这样的信仰,这种信仰即使在死亡中也能给我安慰,甚至能将我和我所挚爱的人联在一起。在复活的荣耀中,停留在世上的黑暗与悲哀将不存在。”
你正处在深深的悲痛之中吗?如果是的,请从下面的句子中寻找安慰:因为主耶稣的复活,我们也必能复活!
他胜过死亡权势,
他实为生命之王;
为了他所拯救的,
他战胜所有争端。
复活是上帝带给在绝望中哭泣的人类的希望。
四月二十二日
永活的朋友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11:25-26)
有位常写信给我的朋友,信尾总以“永活的朋友”署名。约翰福音11章26节记载:“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因此,他深信上帝会让他一直活到耶稣再来的日子。距今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再也没有收到他的信,我想他大概已死了。如果他死了,现在他正在天堂,我想此时他一定明白那段圣经的真正意义,并知道他的解释是错误的。
耶稣所指的死亡有两种意思:一种是肉体的死亡,也就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另一种死亡是指灵命的死亡,亦即与永生的主隔绝。当我们还未接受耶稣成为个人的救主时,我们是“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弗2:1);但当我们相信耶稣为我们的救主时,我们的灵命就得到复苏。耶稣说,凡信他的已“出死入生”(约5:24)。信主的人虽死,但与上帝的关系确仍长存,因属灵的生命是永活的。
信主的人可确信,一旦我们接受耶稣基督为个人的救主,我们就不致与上帝永远隔绝。就此而言,我们用“永活的朋友”作署名是合适的。
因我属主,他是我的福分,
我必不怕任何灾难,
在他里面,我得着生命,
他是永活及公义的主!
生一次,死两次;生两次,死一次。
四月二十三日
直到主来
“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林前11:24)
为什么耶稣基督要命令门徒守圣餐呢?因他希望我们能记住:他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而死,并等候他的再来。
当他擘开饼时,他说:“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林前11:24)接着,他拿起杯来,说:“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林前11:25)那饼提醒我们“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1:14)、三位一体中的圣子,他担当了我们的罪,被钉在十字架上(彼前2:24)。那杯表明他流的血为要“使罪得赦”(太26:28)。
因此,我们都应持谨慎的态度,以免“不按理”来守圣餐(林前11:27)。犹如使徒保罗所说:“人应当自己省察,然后吃这饼,喝这杯。”(林前11:28)每当我们同守主圣餐,我们更应记念耶稣基督为我们舍身,我们当竭力寻求主,并来到他面前认罪。
但愿称呼耶稣基督为救主的人们,能谨守且信守他的诫命及圣餐“直到他来”(林前11:26)。
若不是这饼与圣杯,
我已忘记我主竟是如此甘心地为我舍命——
至高的爱与牺牲。
谨守主圣餐能使我们的心怀意念远离乖僻。
四月二十四日
安慰之源
“我若不信在活人之地得见耶和华的恩惠,就早已丧胆了。”(诗27:13)
我经常喜欢引用诗篇27篇来鼓励那些身陷困境的人。诗篇作者在写这首诗的当时,也正陷入困境中,但他坚信“在活人之地得见耶和华的恩惠”。但是,对我的那些身患沉疴并毫无复苏迹像的朋友来说,他们又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多少安慰呢?
虽然诗篇作者的这番话看起来更像是对现世的期待,而不是对未来前景的预测。但是,我们所应强调的是:我们最终的盼望不是在当今的时日,而是在那属世的眼光看不到的天家(林后4:18,5:1-8)。
让我们努力理解诗人盼望的缘由。他的盼望不是滋生于恶劣的环境,乃是来自于看见“上帝的恩慈”。这样的恩慈即使我们身处困境中,也能深深地体会得到。
当我的一位朋友因中风入院时,他明白他可能无法完全康复。但他对我说:“当我躺在病床上时,我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主,也让我体验到更多的、我从未经历过的他的恩慈与伟大。”
不管您的境况如何,若您仍持续盼望,您将发现上帝的恩慈环绕着你。
上主的祝福是那么无穷,
我心因他每日的恩慈而赞美不息。
上帝的恩慈使盼望常存。
四月二十五日
隐秘
“他儿子耶稣的血也洗净我们一切的罪。”(约壹1:7)
使徒提醒我们,“神就是光,在他毫无黑暗”(约壹1:5),但如果确实如此的话,圣洁的上帝怎么可能与我们相交呢?
杜斯妥也夫斯基在他的《死屋手记》一书中写道:“每个人都有一些过去的事情,不想让任何人知道,也许只想让他的朋友知道,还有一些事情,他甚至不想告诉他的朋友。也许只将秘密保留给自己。还有一些事情,他连自己都不愿意正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些这样的事情。”
如果我们的内心有那么多黑暗的秘密,我们如何保持自己与上帝的联系?马丁·路德的生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榜样。路德梦到自己站在上帝面前,撒但在那里指责他,打开记录他一生功过的书,数落他一生中所犯下的种种罪行,路德绝望了。然后他想起了十字架,他转向撒但,引用约翰一书1章7节的话说:“他儿子耶稣的血也洗净我们一切的罪。”
由于耶稣的缘故,罪人可以得到赦免,可以站在圣洁的上帝面前。你今天能面对上帝吗?
认真想想
“神就是光”(约壹1:5)其含义是什么?
是什么造成了我们与上帝之间的距离?(6、8、10节)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什么?(7、9节)
上帝可以赦免我们最隐秘的罪过。
四月二十六日
主果然复活!
“主果然复活,已经现给西门看了。”(路24:34)
“大惊奇!耶稣仍然活着!”两个要回以马忤斯的门徒刚在家接待从死里复活的救主,迎接他们的是使徒,他们述说着主已经不在坟墓里的消息(路24:29-34)。
耶稣的复活成为令人惊讶的消息是多么奇怪的事啊!他早就多次地告诉门徒三天后他会从死里复活(太26:61;可8:31;约2:19)。虽然他们应该满心欢喜地期待耶稣的复活,但是当耶稣在被钉十字架时,门徒们却是忧伤与失望的。
复活节是充满喜乐与胜利的日子!但是,在第一个复活节里,在门徒知道耶稣已复活之前,门徒是忧郁和悲伤的。马可福音告诉我们门徒当时是“哀恸哭泣”(可16:10),但事实上,他们应该是喜乐的才是。
因耶稣的复活,十字架才有意义。只看耶稣的死是一个坏消息,但之后他从死里复活却是好消息。为什么?因为耶稣已将我们的罪带到骷髅地。他有漏赎一人的罪,或他仍待在坟墓里吗?不,他的复活是确切的,是完全的。上帝的公义得到了伸张,他藉耶稣从坟墓里复活应验他先前所说的话(徒13:32-33)。
哈利路亚!主真的复活了!
基督耶稣今复生,哈利路亚!
天使世人同欢欣,哈利路亚!
高唱欢乐凯旋歌,哈利路亚!
诸天大地同唱和,哈利路亚!
要活着如同基督昨天才死,
今早复活,明日即将再来!
四月二十七日
信心根植于历史
“基督若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便是徒然……”(林前15:17)
奥立华·史顿(OliverStone)制作了一部有关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JohnF。Kennedy)的电影。他杜撰事实,之后他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说,故事中“想象的意识”是很重要的——或他对事实的诠释是很重要的;而历史的精确度却毫不重要。
第一世纪有些宗教领袖显然就用了类似的战术来描述基督的复活。他们受异教的信仰所影响而贬低了物质世界的真实性,他们说耶稣复活是指属灵上,而非形体上。
对使徒保罗而言,这个想法是异端。他写信给哥林多教会,提到要有历史之真凭实据的重要性。他提醒他们说,复活的耶稣已显现给彼得,也给其他使徒、雅各看,同时也显现给其他五百多人看(林前15:5-8)。这些目击证人大多数仍然活着,也可以证明耶稣复活的身体是与他死前一样地真实存在,只不过拥有了新的能力。
历史的正确性对于基督信仰的真实性是很重要的。那实实在在形体的复活证明了耶稣的神性,他为人类赎罪而死的能力,以及那永生的盼望。在耶稣里的信心是在真理里的信心,而真理即根植于历史。
我们的历史是被到处充塞的书记载着,
那是我们曾经想过,说过及做过的;
但是有一本书:圣经,揭开了正确的路,
是述说救主,上帝之子的事。
认识基督就是认识真理。
四月二十八日
是的,主
“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约14:21)
我在德克萨斯住家附近的一个店主经常会把经文或其它警句挂在他房子的外面。我们很欣赏这个店主在大众场合为基督作见证,并向他表示感谢。有一天,当我开车经过时,我只看到三个字“是的,主。”
我在整个上午奔忙于事务的过程中,脑了里老是出现这几个字,会不会有什么场合这几个字不适用呢?如果我们每天都以这几个字开始,这将给耶稣带来多大的快乐。
“是的,主,我满足于我现在的处境,而不是去寻找其它的地方”。“是的,主,我相信你会给我内心的不安找到答案。”“是的,主,我会敞开我的心扉,慷慨欢乐地给你我的爱。”
耶稣说:“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向他显现。”(约14:21)。这其中并没有任何无法推卸的重担,只要以爱心作出回应。
如果我们碰到任何困难,我们可以找到的解决办法是相信我们的救主,对他说:“是的,主!”
主啊,让我怀着顺服的心,
倾心聆听你的话,
满怀喜悦去执行,
一丝一毫也不差。
当你顺服基督,你就决不会出错。
四月二十九日
爱心流露
耶稣说:“你喂养我的羊。”(约21:17)
我所参加的第一个青年查经班是由一个女士带领的,她爱护我们每个人。她每天为我们每个人提名祈祷。如果我们没有参加**,她就会来找我们;如果我们的行为不当,她就会劝导我们;如果我们犯罪,她就会告诫我们。她是我们的保护人,也是我们的知心女友。在教会的事务会议上,她不止一次站出来为我们说话。
对我来说,她把约翰福音第21章15至17节所教导的真理具体落实在行动上。主问了彼得三次,是否爱他。每次彼得都回答:“爱”。然后耶稣说:“你喂养我的羊。”这就向我们提出,如果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对基督的爱,这种爱就会表现在别人身上,并通过充满爱心的行动来表明。
如果我们只是向我们的救主说我们爱他,而从来没有在行动上表现出爱他的“羊”,这毫无用处。这就好像说我们为被囚禁的基督徒操心,但却从来不去和他们联系一样。
如果我们真的爱耶稣,我们就会对他子民表现出有同情心。如果我们仅仅说我们爱基督,而不为他的信徒做任何事情,我们爱的真实性一定受到质疑。你爱他吗?将你的爱向他流露吧!
爱要有爱的行为,
当你看到他人需要帮助,
别仅仅说你真的爱他,
以行动来证明你的爱。
能感觉到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四月三十日
逆境的好处
“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前6:6)
逆境可以考验我们,考验自己对逆境的反应的一个办法是在库房里独自解决难题;另一个办法是到环境恶劣的旷野去面对考验。这可以检验出我们在逆境面前是退缩、逃避、还是作为有信心面对生活的挑战的人。
我们可能认为恶劣的反面就是顺境,其实并非如此。顺境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检验你的性格。苏格兰作家托马斯·卡莱勒明白此理,他写道:“逆境有时的确难以应付,但当有一个人面对顺境,就有一百个人经受得起逆境。难能可贵的是极少数在成功的关头还能保持道德,属灵和经济上的平衡……”
我们多数人知道如何面对降级,但在升级时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为什么呢?当逆境到来时,生活变得相对简单。我们要么面对它,要么逃避,别无选择。相反地,顺境看起来不像是考验,但往往在我们心中产生了不满足感。我们渴求得到更多我们已经足够了的东西。
圣经说:“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前6:6)。这比仅仅顺境更难做到。
想一想
当逆境到来时,我投向何处?
当我成功时,我是否和在失败时那样想到主?
富足比贫穷更能考验一个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