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 1—10
    五月一日

    天壤之别

    “我向神所求的,不但你一个人,就是今天一切听我的,都要像我一样。”(徒26:29)

    在人类的历史中,人们打着宗教之名,用不可思议的残忍方式**别人。他们在这么做的时候毫不感到懊悔和内疚,穆斯林和基督徒相互之间打过“圣战”,这绝不是“神圣”的。即使是在他们内部,一些所谓的基督徒也逼迫其他基督徒。这些人在逼迫其他人时,他们认为是为了上帝,实际上他们在逼迫耶稣(徒9:4)。

    当我第一次听说以宗教的名义设施残暴时,我儿童时代对基督教信仰的信心被动摇了。我不敢将我的疑虑告诉我的父母,就和主谈这件事。上帝就把发生在保罗身上的事告诉了我。

    保罗是法利赛人的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成员,扫罗(保罗的希伯来名字)认为他是在通过逼迫基督徒来取悦上帝。后来他遇见了耶稣(徒9:1-19),自那以后,他甚至设法把他的敌人带到基督那里。

    基督不会强硬地将他的旨意加在我们的头上。我们也不应把我们的意愿强加于他人。如果我们以上帝的方法行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也能爱那些和我们有不同观点的人。这就是耶稣给我们带来的天壤之别。

    仔细想一想

    当彼得试图拔刀保护耶稣时,

    耶稣的反应怎么样?(约18:10-11)

    耶稣说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敌人?(太5:43-48)

    上帝之爱比任何力量都伟大。

    五月二日

    两相抵消

    “没有银钱的也可以来。你们都来买了吃,不用银钱,不用价值,也来买酒和奶。”(赛55:1)

    没有人好得配上天堂。即使我们最美好的行为中也掺杂着自私和虚荣的成分。救恩可以临到我们是上帝的恩典。这是一个好消息,但又挫伤了我们的傲气。

    比尔·瓦克是乔治·萧伯纳的戏剧“巴巴拉少校”中的一个角色,把上面的情形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尔·瓦克酩酊大醉,満腔愤怒来到救世军住所。他要找那个把他的前女朋友介绍给基督的女子,比尔找到了她,并一拳打在她的脸上。

    当旁观的人们嘲笑他的鲁莽行为时,比尔感到后悔。他企图“挽回面子”,就向当场的一个摔交者的眼里吐唾沫,指望他会回手。但这个摔交者也是基督徒,他与那位女子愿意原谅比尔的鲁莽行为。比尔带着愤怒离开了,他的傲气使他无法接受原谅。

    比尔打了那女孩,犯下无可挽回的错误,我们如果犯了错误,也无法在上帝那里挽回。但我们不必去扯平亏赢,因为上帝白白地赦免我们,并赐给我们永生。

    不要因愚蠢的傲气而不愿接受上帝最伟大的礼物,承认你的罪和无能为力,相信上帝所说的话,相信基督耶稣,他已经为我们摆平一切。

    供进一步学习

    以下章节有哪些得救方面的内容?

    罗马书3章28节;6章23节;8章1至2节;

    以弗所书2:8-10;提多书3:4-8。

    得救是无偿的,

    但只有在你要求的时候才是属于你的。

    五月三日

    谬误

    “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兴旺。”(腓1:12)

    有时我们下决心要完全顺服上帝,就理所当然地认为生活会很顺利。如果确实如此,我们就认为这证明了我们按上帝的旨意生活。然而,如果我们的生活陷入重重困难,我们就倾向于得出结论,认为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做的不合乎上帝的旨意,我们不太会去怀疑我们衡量标准,而倾向于怀疑自己的奉献精神,有时甚至怀疑上帝。

    有个成熟的基督徒曾经说过:“如果认为我们顺服上帝,一切就会顺利,这纯属谬误。事实上,奉献于上帝意味着在事情不顺利时,也要跟从上帝。”他进一步强调:“福音就是在灾难和痛苦中传播的。”

    保罗在给腓立比人写信时,身陷囹圄,但这种艰难并没有使他退缩。他的目标是传播福音,他被拘捕并没有使他怀疑他的目标。他充分利用在狱中的处境,向狱卒宣扬基督,镣铐更加深了他对福音的信念(腓1:12-14)。

    想想你自己的属灵的财富和生活目标,你是否会在这一切都顺利时,就认为是来自上帝,而在碰到困难时,就怀疑这一切?不要相信如果顺服上帝,一切就会顺利的谬误。上帝不会把困难在我们的生活中挪移去掉,他用困难来磨练你,也是为了他的荣耀。

    我们生活中的困难,

    和重重波折危险,正给了上帝机会,

    来显示他的力量和恩典。

    平静的海洋无法训练好水手。

    五月四日

    铁棒磨成针

    “你们当刚强壮胆,不要害怕,也不要畏惧他们。(申31:6)

    作家和牧师约翰·麦士威写过一个被工作负荷压得抬不起头来的神学院学生的经历:有许多书要读,有研究论文需要写,还有许多希腊文要记,这一切好像总做不完。他的同学都看出他的绝望心情。

    有一天一个高年级同学把手环抱这个年轻人的肩膀,对他说:“朋友,一块石头无论多大,如果你坚持敲打,总有一天会被打碎的。”当这个学生把他的任务一个接一个来完成时,这些任务就变得可以做完了,最终“石头”被敲碎了。这个学生也毕业了,他现在已是一名牧师。

    基督徒的生活就像敲击一块坚石一样,我们一直敲打,但徒劳无功,由此心理上产生了负担,不由得变得泄气,失去了信心。

    申命记一书以希望开头,也以希望结尾,摩西告诉以色列人民:“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1:21)“耶和华……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31:8)这些鼓励的话在我们今天也适用。

    如果你的“顽石”太大,记住那位高年级神学院学生的劝告,“只要坚持敲打。”如果你依赖上帝,最终顽石将会“被敲碎”。

    在漫长陡峭的道路面前,

    当面临艰巨的任务,

    我们的天父说:“前进,我的孩子,

    我只要你往前跨一步。”

    坚持就是胜利。

    五月五日

    捐得乐意

    “捐得乐意的人是上帝所喜爱的。”(林后9:7)

    牧师想知道会众中的一个农夫是否愿意支持上帝的事工。有一天,他就提出一些直截了当的问题来考验他。他问:“假如你有两个农场,你是否愿意将其中的一个给上帝?”这个农夫就回答:“这还用问吗?当然愿意啦!我真希望我能这么做。”

    然后牧师又问,“如果你有一万块,你会将五千块给上帝吗?”那人就毫不犹豫地回答:“假如我有这么多钱,我将万分乐意这么做。”

    然后牧师就讲出了他所要讲的问题:“如果你有两头猪,你愿意给一只给教会吗?”农夫犹豫了一下脱口而出说:“这不公平,你知道我有两头猪!”

    如果你没有什么东西可给予,谈谈慷慨给予是很容易的,然而,当奉献袋传过来的时候,有些基督徒吝啬地尽可能少给。

    上帝当然不同意这种态度,哥林多后书第9章7节告诉我们不要给得“不乐意和勉强”。因为上帝给了我们财富,让我们当尽的本分甘心乐意,智慧地,满心欢喜地奉献给他。

    记住,上帝喜欢乐意的奉献者!

    上帝啊,你喜欢捐得乐意的,

    他们敞开心灵和伸开他们的手,

    完全地祝福,

    就像河流浇灌广阔的土地。

    最好的奉献来自心灵深处。

    五月六日

    通过基督的眼睛看世界

    “耶稣快到耶路撒冷,看见城,就为它哀哭,”(路19:41)

    演员布鲁斯·马加诺想以他扮演的角色看世界,因此在他为扮演马太福音中的耶稣作准备时,他祷告:“主啊,让我从你的眼光观看这一切是什么样的。”

    有一天,上帝回答了他的祈祷,当时他正在扮演耶稣痛心地指责毫不悔改的城市哥拉汛和伯赛大(太11:20-22)。马加诺在看到他周围的人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悲哀,他说他看见“人们以上帝不喜悦的方式生活着”。他比喻他当时的反应好像是父母看到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步入大街,一辆卡车正在逼近。马加诺说他当时的感觉不仅仅是为人们感到惋惜,他的心感到疼痛,以致在行动上有所表现。

    当耶稣在人群中走时,他把那些人看作是没有牧羊人的羊群,属灵的无知,失去了永生和希望。由于怜悯的心驱使,他教导他们,用他超自然的力量给他们提供他们之所需要的一切(太9:35)。

    我们是否也以耶稣的眼睛来看世人呢?我们是否会满有怜悯的心?不仅仅是那种瞬间即逝的内疚,而是应该付诸行动。

    那些小心背负重担的人

    具有美好的生活;

    那些无论何时何地表现同情心的人,

    是最真诚的人。

    怜悯的心是爱在行动上的表现。

    五月七日

    心灵清洁

    “你们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显出公义来,里面却装满了假善和不法的事。”(太23:28)

    身为一位年轻的家庭主妇,我喜欢彻底打扫房子,但麻烦的是房子很快又变脏了。最终我发现,如果我适当保持房子干净,那么即使不是很干净,表面上看起来也比较干净。渐渐地,我更注重房子的外观,而忽略了彻底打扫。这样凑合不仅方便,而且让人也可以接受。其实这是自欺欺人,直到有一天阳光灿烂,我表面上干净的房子现出了原形:充满灰尘,肮脏不堪。

    在耶稣的时代,那些文士和法利赛人是伪善者,他们只关心表面的干净,而不关心内心的圣洁(太23:25)。当耶稣之光照耀在他们身上时,就显示出了他们表面上的宗教生活。耶稣没有说这些表面行动就一定是错的,但如果用它来掩饰那邪恶的心就是错了。对于这些人,早就应进行心灵的洁净。

    保持房子清洁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保持心灵的洁净。只有内心圣洁的人在耶稣到来时,才可以满怀信心去迎接他。你的内心准备好了吗?你需要进行心灵的洁净吗?现在该是关心你的心灵的时候了。

    想一想

    保持心灵洁净的唯一办法是什么?(多3:3-6)

    在我们相信耶稣基督以后吗?(约3:16)

    如何保持我们的心灵洁净?(约壹1:9)

    圣洁之心所拥有的是心的圣洁。

    五月八日

    焦点

    “那差我来的,是与我同在;他没有撇下我独自在这里,因为我常作他所喜悦的事。”(约8:29)

    约翰·彼·罗宾逊被人们称为“美国的时间权威”。他认为现代的人们睡觉时间实际上比他们自己所想象得多。他说人们现在虽然有更多的休闲时间,但他们仍然感到“时间的紧迫和转眼即逝。”

    罗宾把这种问题称为“过于挑剔”。其起因是我们有多种打发时间的选择,往往又要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你无论选择做什么,总会留下一些没做到的事情。如果我们以做事情来衡量自己,那我们的原则就变成“做得越多,越重要。”我们会感到筋疲力尽,我们自己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如果耶稣不是专注于他父亲的意愿,他也会被淹没于所有那些需要他帮忙的人和事务中。恰恰相反,耶稣没有东奔西忙,他专注于他所做的事情上。他说:“那差我来的,是与我同在;他没有撇下我独自在这里,因为我常做他所喜悦的事。”(约8:29)

    在迈向十字架的历程中,耶稣时时寻求他父亲的意愿,在那里,他完成了上帝所交付于他的事。今天,我们的天父要我们专注于他,从他那里得到智慧和力量,完成他所交托我们的工作。

    上帝的旨意是将自己拥有最好的一切

    平安、富贵和力量赐给人,

    一颗事奉他和爱他的心为主而活至死忠心。

    专注于上帝,

    你就会清楚地知道他要你做什么。

    五月九日

    去留之间

    “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腓1:23)

    在1997年初,肯德基州法尔茅斯的居民面临恶梦般的选择,附近的莱京河水位以每小时一英尺的速度在升高,当地官员要求民众赶快搬离。绝大部分的人都走了,但还有一部分人,或是担心东西被抢,或是低估了洪水的严重性,而拒绝离开。

    我们可以理解人们为何如此舍不得离开家园,我们每人都拥有我们想要保护的、舍不得放弃的财产或地方。

    在腓立比书第一章,保罗所处的两难抉择:“我正在两难之间”(23节),他期望到他的救主所在的天堂去,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但又明白上帝交给他在世界上要完成的使命。他想要在与基督同在的愿望和响应上帝的呼召去服事人民这两者之间作选择。

    如果你相信耶稣基督是你的救主和生命的主宰,你就可以明白保罗所讲的。你盼望着和耶稣在一起,但你也明白上帝有理由要你在这个困难重重的星球上生活下去。

    或去或留?什么时候离开这个世界是上帝的决定,当你还在这个世界上,充分利用你的生命。把每一天都奉献给耶稣基督,为上帝、为拯救他人而生活。

    既非我要成为什么,也非我想要去哪里,

    我是什么人,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

    上帝会为我选择,这比我的选择要好得多,

    让他来决定我是走还是留。

    虔诚的人做最多世俗的好事。

    五月十日

    墙外

    “所以,有了机会,就当向众人行善。”(加6:10)

    彩虹是上帝与我们立约的一个记号,他应允不再用洪水灭绝我们(创9:11-17)。但是对于身处美国北达科达州大叉郡这地方的人而言,1997年的4月,彩虹这道立约的记号,却不意味着任何宽解心灵的安慰。连续八场大风暴,一次的大冰雪,加上春雨及提早临到的融雪,使得大叉郡陷入一片水乡泽国,迫使居民必须离开他们舒适的家、学校、商店、与教会。

    国际救援组织的救灾协调官哈欧生(Hal.Olsen)闻讯后,立即调派了八大卡车的生活必需品及福音单张,运入该地并通过教会分发给当地的居民。

    在这次救援的过程当中,有一人深深为此而感动。此人曾对街对面的教会怀有敌意,并曾试图阻止教会的建筑兴建在其邻里当中。但是当他目睹教会如何供应居民的需要时,此人热泪盈眶地说:“我现在才从墙外见到了什么是教会。”

    基督徒不应仅满足于在教会的墙内生活。是的!我们是需要来自主内弟兄姐妹的鼓励、团契与帮助(加6:2),但是我们亦应将基督的爱以言语、行动扩展到墙外——到众人当中(加6:10)。你和你的教会都是如此行动的吗?

    爱,需要有出自爱的行动,

    仔细地观察弟兄们的需要,

    告诉他们你是真心爱他们,

    并以实际行动来证实对照。

    世界需要愿意关怀的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