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2.向撒玛利亚人传道
1-4.耶稣离开犹太,可能是为了避免法利赛人干预祂的工作。从犹太往加利利的捷径要经过撒玛利亚。「主」:有古卷作耶稣(参现代译本)。
5.「叙加」:可能是旧约时代的示剑(参串2)。
6.「午正」:原文为第六点钟。照犹太人计算为中午十二时,照罗马人计算为下午六时。
9.「撒玛利亚人」:按犹太人说法,主前七二二年北国以色列亡后,百姓被迁徙外地,剩下的人与异族搀杂(参王下17),后裔就是撒玛利亚人。他们与犹太人互相仇视(见拉4:10-16),并曾在基利心山建有自己的圣殿(见20「这山」)。「没有来往」:或指「不会共用物件」(参8)。耶稣对撒玛利亚人的关注,见路10:25-37;17:11-19;徒1:8。
10.「活水」:从泉源涌出的水,在此大概象微圣灵给予的新生命(见约7:37-39及串5)。
14.6节的「井」和14节的「泉源」为同一字,显示雅各井是有活泉供应,而耶稣是就地取材,采用「活水」与「泉源」的譬喻。
22.「救恩出来」:救世主耶稣固然是犹太人(参串14)而首先传扬福音的也是犹太人。
23.「心灵」:人要「用心灵」拜父,而不是注重外在的事物(如礼拜的地点)。另一方面,「心灵」(原文为「灵」)可能指圣灵;圣灵不单赐人新生命(见约3:5)也是真敬拜的动力。(参腓3:3)「诚实」:或译作「真理」,同是崇拜中不可少的要素。
24.「神是灵」是较好的翻译(见林后3:17)。
25.撒玛利亚人也期待弥赛亚的来临。
27.「门徒希奇」:按犹太人的习俗,不相识的男女不应在公共场所交谈。
29.「莫非吗」:原文较不肯定,可译为「难道这会是基督么?」(参新译本)。
35.「庄稼已经熟了」:指撒玛利亚人已到接受救恩的时候,只需向他们传讲福音(参串21)。
36-38.「收割的人」:在此指门徒(见38节);「撒种的」:指他们之前工作的人,尤指耶稣。「得工价」:参罗1:13。在属灵领域里,所收果实有永恒价值(「积到永生」),而撒种后,收割期可以接踵而至(35,36:「撒种的和一同快乐」。参摩9:13)。
42.耶稣是「救世主」,而不只是犹太人的王(见串23)。
4:43-45.赴加利利
「先知尊敬的」:见串24。这句话在此可能暗示:耶稣原先在加利利(祂的本地)并不受人敬重,及至祂在耶路撒冷显神迹之后(2:23),加利利人才对祂刮目看相。不过,「本地」也可能指犹太。
4:46-54.医治大臣之子
46.「从前的地方」:见2:1-11。「大臣」:可能是分封王希律安提帕(可6:14;路3:1)手下的臣宰。这大概不是太8:5-13和路7:2-10提到的百夫长。
47.「求他下去」:迦拿离开迦百农约三十二公里(二十英里)。
48.「若不不信」的「你们」,包括希律的一般侍从(见路23:8)或加利利人。这些人惟独想见神迹,对耶稣并无真信心,参林前1:22。
52.「未时」:原作第七点钟,即下午一时(按犹太算法),或下午七时(按罗马官式算法)。
思想问题(第三章、第四章)
1.耶稣「必须」经撒玛利亚的真正原因何在?面对日常接触到的陌生人,你有否察觉他们心灵的需要?
2.耶稣为何向撒玛利亚妇人讲论「活水」的信息?这对我们又有何意义?
3.试从21-24节找出真正崇拜的特质。这应当如何表现于教会今日的崇拜?
4.为何耶稣向妇人启示自己真正的身分(26),而不向当时宗教领袖直接揭露呢?
5.试比较耶稣与尼哥底母及撒玛利亚妇人谈道的内容和手法,并找出福音的内容和手法,并找福音的内涵和意义。
6.从哪方面可知撒玛利亚妇人真正信了主?她的信仰带来什么影响?
7.31-39节耶稣所说要收割的庄稼是指哪方面?你想祂今天差派什么人去收割呢?你面对广大禾场的需要,是否愿意作撒种工人而不仅是收割者呢?
8.34节对基督徒的生活方向有什么提示?
9.撒玛利亚人相信耶稣是基于什么原因?他们的信仰比起门徒的(参1:41,49),有否不同?
10.耶稣起初不被加利利人重视;这对今日信徒有何提醒?
11.「真正的信心必在行为上显露出来。」从大臣求耶稣医治他的儿子这件事看来,上述这话是否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