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6.犹大同意谋害耶稣
1.「除酵节」:见太26:17注。
4.「守殿官」:是从利未支派中选出来负责维持圣殿秩序的人。
22:7-13.预备逾越节的筵席
10.「人」:原文是「男人」。通常持水瓶的是女性,所以这里的男子很容易辨认出来。
思想问题(第22章上)
1.有人认为犹大出卖耶稣的动机是出于贪婪。他期望得到报酬,又期望被百姓称颂为民族英雄。你认为这说法正确吗?参约12:5-6。今日,你有没有因动机不正而出卖了耶稣呢?
2.有人认为犹大是因为对主耶稣失望、未能看见耶稣在地上建立国度而出此下策。你的意见如何?
3.本章2节提祭司长、文士都惧怕群众,原因何在?(参路21:38)
4.7-13节有否加增你对主的认识?
5.耶稣的死发生在逾越节的时候,是否具有重大的意义?参出12:3,13;林前5:7;彼前1:18-20。
22:14-38.逾越节的晚餐
14-20.设立主餐
14.「时候到了」:见可14:17「晚上」注。
17.「接过杯来,祝谢」:逾越节晚餐中饮杯四巡,擘饼与有关礼文,见附加资料及补论:「犹太人逾越节晚餐的程序」。
19-20.耶稣在此将犹太人逾越节晚餐的一些仪式改变为日后教会要沿用的主餐圣礼(见林前11:23-27),使信徒谨记祂在十字架上的代赎。「用我血新约」:昔日西乃山的约是用祭牲的血来确立(出24:4-8),而神与人之间的新约(耶31:31;路22:20),则有赖神的义仆耶稣所流之血(参赛53:11-12)。
21-23.预言犹大卖主
「卖我桌子上」:见可14:18。
23.详情见约13:22-27注。
24-27.门徒争论谁为大
27.耶稣不以坐席者自居,甘心服事人的事例,见约13:3-17。
28-30.门徒的特殊地位
28.耶稣的「磨炼」:见路4:13;来2:18;4:15。
29.「我将国」赐给你们的「国」字,指王权,治权。
30.「坐在吃喝」:参太26:29注。「坐在支派」:见太19:27-30注。
31-34.预言彼得不认主
31.「筛一样」:比喻门徒将要面极大的考验。
34.「今日鸡还没有叫」:即当晚的第三更之前。(参可13:35及注)
35-38.论及钱囊、口袋和刀
35.「我差没有鞋」:见路10:4与太10:9-10注。
36-37.门徒以前可以指望听众的接待,如今却要装备自己面对人的敌视和逼害,因为赛53:12所载有关神的义仆受人苦害的预言,将要应验在他们的夫子耶稣的身上。「没有刀买刀」:耶稣在此不是鼓励门徒诉诸暴力(见38,参太26:52),而是比喻时势的艰险,勉励门徒全力以赴、坚定不屈。
22:39-46.耶稣在橄榄山祷告
40.「那地方」:指客西马尼园,见太26:36注。「他们」:根据太26:37-38;可14:33-34,耶稣特别吩咐彼得、雅各、约翰要与祂一同警醒祷告。
42.「这杯」:见可10:38注。「然而你的意思」:见太26:39注。
44.「祷告更加恳切」:根据马太和马可的记载,耶稣三次求神把杯撤去。
思想问题(第22章中)
1.20节的「新约」指什么?是否暗示旧约中的「约」有不完善之处?参来8:13。
2.从24-30节看来,主耶稣怎样看位分的高低?主耶稣的一生和工作又怎样配合祂自己的教训呢?
3.31-34节对信徒的软弱,魔鬼的试探和神的帮助,有什么提示呢?
4.试根据31-34节,将彼得未经试验的信心和主耶稣对他的了解作一比较。我们从中可学习到什么功课呢?有什么预防的方法呢?
5.耶稣为什么对前面的若难感到畏缩和焦虑呢?你对主的痛楚有多少了解和承担?
22:47-53.耶稣被捕
47.「许多人」:见52节,另包括差役和一队士兵(参约18:3注)。「亲嘴」:见太26:48注。
50.「有一个人」:即西门彼得;「大祭司的仆人」:名叫马勒古(见约18:10)。
51.耶稣的话,另见太26:52-54。
22:54-62.彼得三次不认耶稣
54.「大祭司」:即大祭司该亚法(见太26:57-58)。彼得进入院子的经过。见约18:15-16。
56.「一个使女」:见太26:69注。
58.「一个人」:原文为男性。当时有几个人指出彼得的身分(见太26:71;可14:69)。
59.彼得给人认出来的原因,见太26:73注。
61.耶稣这时可能刚被亚那解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途经彼得所在的院子(见约18:24-27)。
22:63-65.耶稣被打和戏弄
这可能是在公会晚间的审讯后发生,见太26:66-68;可14:64-65。(参可14:53注)
22:66-71.耶稣在公会里被定罪
66.这在天亮后举行的聆讯,也许重复了晚间的重点,为要正式裁定耶稣的死罪(见太27:1-2注;可14:53注)。
69.在人看来,耶稣被钉死是失败和羞辱的记号,但事实上祂却藉着死重返父神那里,得着最尊贵的地位(见太26:64注)。
70.「神的儿子」:在此指超自然的与神有独特关系的人物。
71.公会裁定耶稣死罪的原因,见太26:65注。
思想问题(第22章下)
1.当耶稣被捕时,在态度上与门徒(参可14:50)的敌人有何分别?这种差别是基于什么原因?42,43,45,46节暗示了答案吗?
2.你认为彼得的失败是什么事导致的呢?彼得三次不认主的事件,对今天在教会中热心事奉,居领导地位的信徒,有何重要的提醒?
3.根据本章的记载,你对耶稣门徒的质素有何看法呢?他们的长处是什么?短处又是什么?与我们有否相似之处?耶稣对他门的应许(28-30)和鼓励(32),对我们是否适切?
4.西谚有云:「最盲莫过于有眼不肯看。」这话对公会审问耶稣一事是否贴切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