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比喻及寓意 第一节
    研读圣经时,要特别留意比喻(parables)、寓意(allegories)及寓言(fables)。比喻是一种含有比较的修辞用语,但它不像明喻、隐喻或借喻,只需用一个字或一句片语来表达比较或类推,而是以故事的形式来表达的长篇类推。比喻是用生活化

    的故事去说明或阐述一个真理。虽然故事中的情节未必真的全部发生过,但却是生活中真实的事。历史事件可用来作实例,但比喻是特别的故事,为了教导某个真理而说的,不一定有真实的历史背景。因为比喻是生活的真实反映,所以它与稍後会

    讨论到的寓意或寓言不同。

    比喻一词来自希腊文“para”(旁边或并排)及“ballein”(抛掷),即是故事与真理并排,以说明真理。当听众及读者看到故事与他们本身的处境有相似之处时,会受到刺激而思考。当我们诠释比喻时,首先要问:这故事中的重点是甚麽?

    它说明了甚麽属灵的真理?用了甚麽类推?比喻有时是不寻常和令人吃惊的,但绝对不是与生活无关或虚构的。

    希腊文“parabole”不单是指故事,同时也指短句[有时称为明喻(similitudes)〕及箴言。明喻一般指惯常的习惯,用现在时态陈述;而比喻的故事则记录某一特定的情况,用的是过去时态,例如马太福音十三章三节“afarmerwentouttosow

    hisseed"(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以下六个明喻中,有五个被称为比喻,作者用的是希腊文“parabole”.

    ┌───────────────────────────┐

    │耶稣所用的明喻│

    │似非而是的叙述│

    │「惟有从里面出来的乃能『污秽』人……门徒就问他这比│

    │喻的意思。」(可七15-17)意义:恶行来自内心(21-23│

    │节)。│

    │训诫│

    │「耶稣……用比喻对他们说:『你被人请去赴婚姻的筵│

    │席,不要坐在首位上……你被请的时候,就去坐在未位上,│

    │好叫那请你的人来对你说:「朋友,请上座。」』」(路一四│

    │7-8、10)意义:自高者会被降为卑,反之亦然(11节)。│

    │问题│

    │「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岂能叫陪伴之人禁食│

    │呢?」(路五34)意义:耶稣的门徒不禁食,是因为耶稣与│

    │他们同在。(虽然耶稣的问题不能称为比喻,但它与其他比│

    │喻很相似。)│

    │有关人生的格言│

    │「『若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彼得对那│

    │稣说:『请将这比喻讲给我们听。』」(太一五14-15)意义:│

    │法利赛人是属灵的瞎子,他们在灵性上把其他人领入歧途│

    │(12节;比较太二三16-17、19、24、26)。│

    └───────────────────────────┘

    ┌───────────────────────────┐

    │大自然观察│

    │耶稣又设比喻对他们说:『你们看……各样的树;它发│

    │芽的时间,你们一看见,自然晓得夏天近了。』」(路二一│

    │30)意义:有些事件的发生将显示「神的国近了」(31节)。│

    │「人不是从荆棘上摘无花果,也不是从蒺黎里摘葡萄。」│

    │(路六44)意义:善行出自良善的心,不是发自坏心肠。│

    └───────────────────────────┘

    “parabole”在新约中曾经有一次用作箴言,就是路加福音

    四章二十三节(「医生,你医治自己吧!」),事实上,此希腊

    字在新国际译本(NIV)中被译为“proverb"(和合本则译作「俗

    语」)。耶稣所说过的其他箴言,分述如下:

    ┌────────────────────────────┐

    │耶稣的箴言│

    │叙述│

    │「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太五14)│

    │「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太六24)│

    │「康健的人用不著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太九9│

    │12)│

    │「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太一三57)│

    │「若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太一五│

    │14)│

    └────────────────────────────┘

    ┌───────────────────────────┐

    │「学生不能高过先生。」(路六40)│

    │「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路一O7)│

    │「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乾净了。」(约│

    │一三10)│

    │「仆人不能大於主人。」(约一三16)│

    │「尸首在哪里,鹰也必聚在那里。」(太二四28)│

    │问题│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

    │(太五13)│

    │「人拿灯来,岂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灯台│

    │上麽?」(可四21)│

    │命令│

    ││

    │「医生,你医治自己吧!」(路四23)│

    └───────────────────────────┘

    有些比喻亦在旧约中出现。旧约中的希伯来文“masal"和新约中的希腊文“palabole”,都是指包含另一层意义的短故事。“Masa1”可能源自动词「相似」,故此带有相像或比较的意思。一些短语如「扫罗也列在先知中麽?」(撒上一O12)。

    「恶事出於恶人」(撒上二四13)会使用这种比较形式。在这些短语中,以流行的谚语形式怯发问或叙述,能显示出叙述与现实之间的相似之处。箴言中的格言或慧语将那些观察与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作出比较(箴一1、6,一○1,二五1)。此外,预言(oracles,民二四2O-24)、嘲讽(taunts,赛一四4)、笑谈(bywords,伯一七6,三○9;诗四四14)和长篇论说(lengthydiscourses,伯二七1,二九1),都用了“masal"。“Masal"亦经常指到谜语(riddles,诗四九4,七八2)。有些

    人认为以赛亚书五章一至七节记载有关耶和华的葡萄园是比喻,但有些人则称之为寓意。

    先知拿单说的小母羊羔故事(撒下一二1-13),虽然没有指明是比喻,但它具有比喻的特徵。

    圣经中大多数的比喻都是出自耶稣的,下图将列出他的比喻。按图表所示,马太及路加记录了他所讲的大部分比喻,马太福音载有十八则,其中十一则是独有的。路加福音载有二十二则,其中有七则与马太福音相同,另外的十五则是独有的。

    马可福音载有五则,其中只有两则是它独有的,而这两则都非常简短(可四26-29,一三34-37)。

    ┌──────────────────────────────────┐

    │耶稣的比喻│

    │1.两种盖房子的人太七24-27(路六47-49)│

    │2.新布及新皮袋太九16-17│

    │3.撒种太一三3-8(可四3-8;路八│

    │5-8)│

    │4.稗子太一三24-30│

    │5.芥菜种太一三31-32(可四30-32;│

    │路一三18-19)│

    │6.面酵太一三33(路一三2O-21)│

    │7.藏宝太一三44│

    │8.寻珠太一三45-46│

    └──────────────────────────────────┘

    ┌──────────────────────────────┐

    │9.撒网太一三47-50│

    │10.不饶恕人的恶仆太一八23-35│

    │11.葡萄园太二O1-16│

    │12.两个儿子太二一28-32│

    │13.凶恶园户太二一33-46(可一二1-12;│

    │路二O9-18)│

    │14.喜筵太二二1-14│

    │15.忠心和不忠心的仆人太二四45-51(路一二│

    │42-48)│

    │16.十个童女太二五1-13│

    │17.按才干接受托付太二五14-30│

    │18.种子长大可四26-29│

    │19.看家的仆人可一三34-37│

    │20。街市上的孩童路七31-35│

    │21.两个欠债的人路七41-43│

    │22。好撒玛利亚人路一○25-37│

    │23.夜半求人的朋友路一一5-8│

    │24.无知的财主路一二16-21│

    │25.不结实的无花果树路一三6-9│

    │26。大筵席路一四15-24│

    │27.贸然盖楼和打仗路一四28-33│

    │28.迷羊太一八12-14(路一五4-7)│

    │29.失钱路一五8-10│

    │36.浪子路一五11-32│

    │31.不义的管家路一六1-9│

    └──────────────────────────────┘

    ┌───────────────────────┐

    │33。寡妇和法官路一八1-8│

    │34.法利赛人和税吏路一八9-14│

    │35,十锭银子路一九11-27│

    └───────────────────────┘

    取自TheBibleKnowledgeCommentary,NewTestament(Wheaton,lll.,

    VictorBooks,1983),p35,蒙允准使用。

    一、为何耶稣要说比喻?

    当门徒问耶稣为甚麽对众人讲话要用比喻时(太一三10;可四10),他说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要向跟从他的人启示真理;第二,是要向「外人」隐藏真理(可四11)。表面看来,这两个目的好像自相矛盾,而问题的答案可能取决於听众的本质。因为文士已经表示他们不信、弃绝耶稣(可三22),由此可见他们心里刚硬,这使他们无法理解比喻的意义。他们给不信蒙蔽,故此他们弃绝耶稣;当他说比喻时,他们不领会比喻的意义。另一方面,他的跟从者因著愿意接受他及他的真理,就自然明白比喻的意思。

    比喻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因为那是故事,可以立即引起听众的兴趣。当人们听到耶稣所讲的故事,全都是生活化的事物时,他们便立时与他一起投入故事的情节中。当他们急於知道故事将会如何发展和结束时,便挑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比喻引发人去思考。透过类推,耶稣希望他的听众「能藉著判断非常熟悉的事物,同样地判断那些前所未知的真理。」1耶稣并非为了娱乐听众而讲述故事,他用比喻,是希望听众能够「应用这些比喻,纵使心不甘、情不愿也不要紧。」2因此,他的比喻常使人消除怀疑。